公司发展历程
1884
成立玻璃实验室
1884 年,玻璃化学家奥托·肖特 (1851-1935)、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 (1840-1905) 和眼镜商兼精密机械师卡尔·蔡司 (1816-1888) 在德国耶拿成立了一间小型玻璃实验室。 肖特及合作伙伴的玻璃技术实验室专为开发和生产新型特种玻璃而成立,而奥托·肖特主要为卡尔·蔡司的光学车间开发光学玻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家小型玻璃实验室成长为肖特集团,并成为世界领先的特种玻璃制造商之一。
1896
可持续的公司治理
为纪念后期的合作伙伴卡尔·蔡司,恩斯特·阿贝于 1889 年创立了卡尔·蔡司基金会。 该基金会成功地确保了蔡司和肖特工厂既能安全存在,又不受股东的利益影响,同时能为员工提供特殊的社会权益,并在公司以外促进科学和社会机构的发展。
在奥托·肖特的支持下,阿贝实施了独特的企业模式,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肖特的股份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于 1891 年和 1919 年转移到基金会。 阿贝 1896 年的《基金会章程》构成了企业章程,它同时是德国经济和社会历史上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1911
转型为工业企业
由于肖特开发的特种玻璃全球需求量很高,因此小型玻璃实验室升级成为了一家大型工业企业。 1911年引入了大型熔化窑炉的连续玻璃熔融技术,1923年开始自动化生产,加速了企业发展。
1927
肖特集团的起源
1927 年收购 Zwiesel 的玻璃制品, 1930 年收购 Grünenplan(见下图)及米特泰希(Mitterteich)的玻璃制品,标志着肖特集团的成立。
1933
耶拿玻璃厂在国家社会党(纳粹)政府的管辖下
1933年1月30日纳粹掌权后,耶拿玻璃厂仍然完全归卡尔·蔡司基金会所有。然而,在最初的一番抵制之后,管理层被迫接受纳粹政府的期望,更改了基金会章程,这与恩斯特·阿贝的重要原则是冲突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3500多名强迫劳工在这里的工厂工作,其中最大的群体来自前苏联。
尽管玻璃厂在军火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大部分并未遭到空袭的破坏。然而1945年3月,耶拿的主要工厂遭受了重大损失。在战争的最后几天,肖特和蔡司的管理层大力支持避免战斗的和平权力交接。纳粹政府发出的销毁工厂设施的最终命令未被执行。
1945
41 名玻璃科学家的迁徙史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东部与西部分离,肖特也被分成东西两部。 为保护西方的科学专家,美国部队在从图林根撤退时,将肖特的管理团队和部分专家(“41 名玻璃科学家”)从耶拿带到西德。
1948 年在耶拿的母厂被征收,一年后德国被分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在埃里希·肖特的领导下,“41 名玻璃科学家”决定在西部新建一家主工厂。1952 年,他们在美因茨的新工厂开业,结束了“41 名玻璃科学家的迁徙史诗”。
1954
全球化加速
肖特的特种玻璃自诞生以来一直在全球大受欢迎。 但是起初只是在德国生产。1954年,巴西的一家安瓿玻管制造商 Vitrofarma 成为了肖特在德国境外的第一个生产基地。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肖特在欧洲、美洲和亚洲逐渐设立了生产基地和销售办事处,包括在纽约(1963年)、东京(1966年)和巴黎(1967年)的销售办事处。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杜里亚是北美的第一个生产基地(1969年),马来西亚的槟城是亚洲的第一个生产基地(1975年)。
2004
转变成股份公司
随着 2004 年卡尔·蔡司基金会实行改革,蔡司和肖特从该基金会中脱离出来,转型为独立的股份公司。 其唯一股东是卡尔·蔡司基金会。基金会不得出售其在蔡司或肖特的股份,这也是《基金会章程》的一大主要规定。
2020
“2030 年气候中和”战略目标
自 1987 年以来,环境保护一直是肖特的一大企业目标。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公司将“2030 年气候中和”目标作为其 2020 年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为气候保护做出积极贡献。